beat365平台新闻中心 /News
奋进的南网 引我前行 写在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beat365平台入口,节
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将镜头翻转,对准南网一线优秀新闻宣传工作者,邀请他们分享自己在各种题材采访报道中的所见、所感、所悟。
从抗击台风“摩羯”的万人横渡,穿山越海,到南网声量在国际舞台上的逐渐放大;从新型储能产业喷薄而出的发展势头,到电力市场改革的持续推进;从“村BA”“村超”的火热开展,到南网驻村干部在山林乡野间的奋力耕耘与守护……
无论是当下的故事还是曾经的绽放,都是南网故事的一体多面。每个故事都是这个时代的印记,合在一起就是奋进南网的缩影。而眼中充满好奇的记者,笔下充满力量的记者,脚步永不停歇的记者,竭力探寻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记者,将每个故事记录下来,成了枝蔓婵娟的涓涓细流,并融汇成了磅礴中国的江河湖海。
9月7日,“摩羯”台风席卷而过,通讯信号中断,成为记者们了解实地灾情的第一道难关。现场信号不好,大家近乎“失联”,更别提传输素材,怎么确保应急宣传机制更高效运转?我们意识到,后方统筹对接记者必须充分发挥作用,第一时间接收前线通讯员新闻素材并推出成品,加快传播效率,扩大宣传声量。
后方新闻宣传工作者是一个“中转站”:身处后方,紧扣全网一盘棋开展新闻策划,做好全媒体产品供给与媒体需求深度嵌入;对接前线,传达网公司重点选题方向和宣传预想,确保一线记者宣传有方向、工作有成效。看着简单,实则难度不小。
需要十足的细心beat365平台入口,。每天收集前线传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重新命名、分类、筛选,确保在选用通稿配图、制作新媒体推送、策划展板海报等宣传产品时能够从数以万计的资源中检索出合适内容。
需要充分的耐心。我们会在拥挤的办公桌专注地剪辑视频,为了一张可能只会有一两秒的脚本画面讨论一个小时,拨打一个又一个电话去核实信息。为了做好新闻产品的分众化、属地化传播,我们还分头联络中央和海南省主流媒体平台、相关市县融媒体中心开展定向投稿。更重要的是,所有宣传产品中出现的关键数据都要向有关部门反复核实,确保新闻出品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身处琼崖,我的“摩羯”抗风征程始于9月1日,从紧锣密鼓的灾前防工作到全岛人民欢送抢修复电战士,我以“线上”形式参与其中。浏览数万条生动鲜活的视频素材,我如同身临其境,忍不住一次次热泪盈眶,为来自他乡的战友为这座千里之外的海岛鏖战至天明而感动,为质朴善良的家乡人民而感动,为台前幕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共同谱写南网主旋律的精神而感动。
数万份坚守,共聚一束光照亮琼州大地。看到光,记录光,成为光,这也许就是成为一名记者的意义。
去年5月13日,“村超”在“村BA”火爆之后,迅速火爆出圈,抢占了世人眼球。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同胞以纯粹的、朴素的、大众的、接地气的方式创造了一场场具有影响力和民族文化氛围的体育赛事,在这块土地之上创造了人间奇迹,看见了中国乡村的活力与梦想。
2023年12月31日,在习热情洋溢的新年贺词中,提及榕江活力四射的“村超”。2023年6月17日,电网员工荣伟良一记“倒挂金钩”,惊艳了足球场上数万名观众。在采访现场,我看见一名电工走上了超级舞台。在2023年的“村超”足球联赛中,20支参赛队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穿上球衣,他们是为自己的村荣誉而战的足球队员;脱下球衣,他们是为生活各自奔忙的普通人。
作为一名记录者,我竭力以在场者责任和义务,去寻找隐藏在火爆背后的感人故事。在写完《“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后,我第一时间走进榕江采访,谋划《“村超”: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标本》的写作。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多次深入榕江采访,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火热“村超”下的芸芸众生。从“卷粉王”到“球王”的“村超”金靴董永恒身上,我看到了村民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执着;从培养无数足球运动员的解说员赖洪静身上,我看到了榕江足球的火种越点越燃,未来可期;赖洪静、赖勋翔上阵父子兵的同场竞技,让我看到了榕江足球文化和精神的传承;94岁杨奶奶坐轮椅看球赛,现场捐赠50元给球队买水喝,看到了榕江当地老百姓对足球纯粹的热爱……
生逢盛世,当以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思考、用笔力书写,不负芳华,向光而行。
作为市场部的跟线宣传人员,在采写有关电力市场改革的新闻时,我经常听到许多晦涩难懂的词,比如“出清”“报价报量”“预测偏差”等,还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长句,比如“新能源为了获得更大的发电空间,会倾向于报零价优先在电力现货市场里中标。”而我要做的,是对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发掘读者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继续深入采访,把其中的故事和细节深挖出来,用大白话讲述给他们听。
近期,在《广东电力市场率先在全国开展多月集中竞争交易》的报道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业务部门初稿时,我就有点两眼一黑,“可买可卖的多月滚动集中竞争交易”“‘年+多月+月+月内’多时间尺度”“集中竞争+长期协商”……太多新的专业名词频繁出现。
我做的第一步是自我补课,查阅资料后大致了解了多月集中竞争交易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接着,我又采访了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交易组织部的相关技术专家,专家帮我拆分每一个词组,或画示意图或打比方,并结合股票、期货等金融知识做类比,让我明白多月集中竞争交易的一大好处就是,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持仓,做到增仓或减仓,从而有效应对市场变化。
为了听取参与各方的声音,我采访了中广核电力销售有限公司交易及市场开发经理、广东能源集团沙角C电厂经营部部长,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实际举例,我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略知一二,再到理解它、吸收它、“翻译”它,为真正开始提笔撰写打下了基础。
在实际撰稿中,我不断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向自己发问,这样解释是否足够通俗易懂?能不能找到现实中最简单的例子帮助理解?一番抽丝剥茧,几番变通“翻译”,数十次的易稿重新调整结构,最终这篇稿件先后在各大行业媒体刊登。
我的“翻译”工作只是电力行业新闻人的一个缩影。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朝着“把硬新闻做软、把硬新闻做亮”的目标努力,解读好电力内容,传播好电力声音。
2024年无疑是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大年”。从3月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产业发展再提速;到10月底国家能源局公布最新产业规模数据,新型储能已成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新名片”。
在新型储能产业“火热”的发展态势下,各媒体栏目纷纷把笔头和镜头集中对准南方电网。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新型储能电站投运、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站投运、我国新型储能领域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
作为一名南网宣传战线的工作者,自己为能够在新型储能赛道上锻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深感使命光荣,能与全网宣传战友凝心聚力、奋勇向前,共同唱响南网好声音而倍感职责重大。
走进一线磨脚力,直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本。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素质劳动者是根本支撑。面对宝塘储能站从开工到投产仅半年建设周期,时间紧、任务重,我选择到工程建设一线收集资料、采访面谈和素材挖掘。13次的工地走访,不仅让我的双脚沾满了泥土,更让内心捕捉到了建设者们的智慧之光。沿着这道光亮,我努力向媒体老师们讲述着南网建设我国首个多技术路线锂电池储能站的背景、意义和远见。每次离开工地,与建设们殷切感激的目光相对,使我更加坚定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同一线工作者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决心。
扩大视野练眼力,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脉。只有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生产逻辑、学理意涵与发展路径,才能找准产业在其中的坐标方位。面对宝塘储能站这一锂电池储能的集大成者,我尝试以该站为起点,探寻南网发展新型储能的脉络轨迹。走过这段探寻之旅,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如何“从冷到热”,又将去往何方。到后面南宁伏林钠离子储能站投运、创新联合体成立,南网锻造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故事越发丰富、不断续写。
久久为功壮笔力,记录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变。熟能生巧,水滴石穿,提高新闻宣传笔力没有终点、永无止境。只有勤于实践、笔耕不辍,才能在与时俱进的创作中不断捕捉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变化。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方兴未艾,需要新闻宣传工作者当好记录者和观察员。
大道向来不孤,行稳方能致远!值此记者节来到之际,愿广大宣传同仁在讲好南网故事的实践中携手奋进、再创佳绩。
11月4日,结束一天的采访后,我坐在老挝万象“希望之手”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的台阶上,看不远处的孩子们打棒球。他们听不到,但是通过看手势指挥,也可以在随意勾画的场地里准确地跑位。这时,几个跟我相熟的小女孩走过来,围坐在我周围,默默把手里的零食塞给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孩子们跟我逐渐熟络起来,不仅见面很热情地打招呼,每次离开的时候,都会逐个过来跟我拥抱。
“希望之手”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是南网澜湄国际公司“希望之光”老挝公益行项目的支持单位。从2023年1月14日项目启动以来,我平均每两个月要来看望孩子们一次。周围的人都知道我有个老挝“干女儿”,看到她个子一天天长高,才意识到“希望之光”公益行已经走过两年,从原本一个“小而美”的公益项目,逐步开枝散叶,发展出了老挝首档手语新闻节目、“希望之光”老挝公益展这样受到老挝各界肯定的“外延项目”。
跟在老挝的中资企业聊到国际传播,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明明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总因为“不敢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到点儿上”而无法打开工作局面beat365平台入口,。即便在老挝,也很难冲破传播语境、话语体系和文化差异的隔阂。然而,“希望之光”公益行项目的实践,找到了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在南方电网公司与外国受众之间架起了桥梁、找到了共同关切。
在每一次社会责任实践和“跨界”互动中,我们逐步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将南方电网公司十余年间对老挝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所作的工作介绍出去。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以主办方的角色,而是作为参与者、作为企业公民,融入到老挝不同的社会场景中,很多事情乍看似乎与企业主业无关,但却体现出了南方电网公司对老挝各方面发展的关注。在不断深入地沟通与互信中,我们跳出了行业圈层,结识了来自老挝社会各界的朋友,促使他们自发成为南网故事、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包容心和同理心。这项巨大的工程或许没有那么快能见到效果,但是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一星期前,我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牛孔镇牛巩村采访李。他是牛孔供电所职工,2015年11月,受单位委派驻村,至今已9个年头。
牛巩村所属的绿春县是一座人口不到20万的边陲小城,接壤越南,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绿春县城出发,先要驶过一段相当凹凸不平的土路,车子在尘沙飞扬中扑朔跳跃,我们也被动地在车厢内碰撞、弹起弹落。接着盘山而上,小路三回九转,极限弯道连缀不绝,车子和人更是东摇西晃,好像陷入莫比乌斯圈。三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踉跄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难怪出发前,当地供电所的老前辈打趣说,走完这段路绝对会让你怀疑人生。
牛巩村隐匿于高山密林之间,居住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2018年11月,被评定为南方电网公司第二批精准扶贫示范村。当地有4000余亩生态茶园,在各方力量支持下,李正带领村民探索着种茶致富之路。李是哈尼族人,身型结实,穿着洗得发白的南网工装,朴实和气,除了采访交流,并不多言语。昔日在配电领域工作多年的李,如今已是一位集村干部、茶专家、村民知心大哥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达人。
前几个月,茶厂经营出了些问题,一度处于半歇业状态。为了给村民争取最大利益,他奔波游走在政府、茶商、村民等各路人马之间沟通调停,几乎每周要在灰扑扑的山路上往返好几次,“摩托车都擦冒烟”。好在我们去采访的时候,问题已经逐渐得到解决,茶厂也重新有了活气,仓库里的茶成品也又有了销路。
我们那天和李聊了很多很多,言谈间,我感到他有着一种极致的纯粹,没有任何乡野江湖气,好像也没什么世俗的欲望。靠着“为乡亲们做点事”的执念,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成了。
返程途中,霞光盈照,车子依旧在蜿蜒道路上跌跌撞撞,我的身心也更加激荡了。
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在这样一个隐匿的,寻常人难以知晓的角落,也可以实现最大的精神追求,并通过不断实践,来追寻一种恒常的价值。像这样的驻村干部,在南网,在中国还有很多。
看上去,李他们干的好像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是让村里道路平整了,村民们用上自来水了,每年人均收入多了千把块钱……可是当我真正走过李走过的路,见到村子里的乡亲们,我才切实感受到,这涓滴改变的背后潜藏着多少艰苦付出。不仅有政府、企业方面的投入,也有千千万万像李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持之以恒地接续努力。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作为南网新闻中心记者,能跟随南方电网点亮的每一盏灯,深入这样的地方,记录祖国乡村振兴路上这样一位驻村干部的生活,是一种幸事。虽然微小,却足够厚重。